这就好像说泡澡不需要理由,但要在北京到芝加哥的航班上泡个澡,就需要很多理由一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进入专题: 收入分配改革 。一些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等等。
由国家层面的领导小组研究拟订整体改革方案,冲破既得利益团体的阻挠和束缚,进一步明确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原则,明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大格局,将两个比重提高的额度和期限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之中。鉴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挂帅,有关部委参加,统筹规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同时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分工又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收入分配的系统配套改革。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设计安排恰恰缺少系统性,没有一个最高层机构总抓分配改革,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基本都是治标性质的,且往往不够周全,普遍带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色彩,工作中有关主管部门又没有形成高效的合作,这也是造成其收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交换行为中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通过标本兼治来逐步解决分配领域的三大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外依存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小、低附加值产业产品多、低层次劳动者供过于求等,使农民增收、外向型行业和低端行业企业劳动者以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工等人员工资增长难以实现,加之垄断企业的地位强化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良并存,以上这些都助长了城乡、行业、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总之,收入分配改革虽然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阻力,但这是亿万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需求,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必行之举,其大势已不可阻挡。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事关全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他还邀请医师和护士40多人,先后救护伤员达4000人,而伤兵医院的费用,三分之一由他捐献,其余由他向爱国工商业者募捐。
每个就业者负担人口1.69人,比三十年代少负担0.55人。你们清楚地想一下,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不好好想些共存共荣的办法,倒用军队占领我国的土地,屠杀我们的民众。在穿的方面,305户家庭年均添置衣服费用34元,34元一共可买10斤棉花,10丈细布(用纱织的布),5丈线呢(用线织的布,较细布厚实),并还余3元可作制衣工钱和买钮扣等辅料,这还只是张仲礼先生仅凭物价指数与收入开支对上海工人消费能力与生活水平的最低量推算。他规定工厂实行职业教育的内容为:一、智能教育,二、常识教育,三、体格教育,四、道德教育,五、消防教育。
因此,他要求在自己的厂里增进工作效率与改善劳工生活必须统筹兼顾,要尊重个人、要想方设法发挥每个工人的积极性。咳,看你们日本会有多少好结果。
但是若作为从事一项职工劳动的果实而获得它,那便是象征着上帝的赐福,也是再生和信仰纯真的最可靠、最明确的证据。厂歌唱道:挺起胸膛,举起两肩膀,爱国救国,责任大家当。一个社会,没有法律,又失去了民间道德约束,连文明礼貌教育全都成了要批判的封资修,一些人也就成了不相信阴私地府报应无所畏惧的王熙凤式人物,整个社会在整人上达到极致。并还传授中西音乐知识和简单乐器演奏技能,开展歌咏、舞蹈、武术、球类活动。
但民族资本家在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倡导下,已经在寻求缓和劳资矛盾的办法,并在努力实践。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在二十年代后期到1935年,对几百户一般工人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作了跟踪抽样调查,坚持记帐的家庭有305家,户主从事职业为分别为纺织业、化学业、机器建筑业、食品业、水电印刷业和运输小贩。文革结束,虽然国家在平反冤假错案上总算对人民有了个交待,但是,却并没有从意识形态的根源深处深刻反省为什么人们会沉湎于旁观和参与人作践人的恶劣行径,为什么整个中国都会滔入自虐与互虐的罪孽之海。也不是传承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精神的资本主义——那种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从内忧外患中挣扎出来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资本主义。
三十年代上海工人工资形式大致可分为奖金、津贴与佣金、分成三类而今天的民营企业,有几个是这样重视教育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有使命感的阶级由于意识形态方面因素,我们以往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向上、进步的一面,是知道不多的。
它既不是传承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是除了金钱六亲不认的,包括不认权贵权势。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有幸于与西方资本主义步出野蛮阶段同步,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幸事。
国货出品,积极求精良。车间里马上就有人向上面反映,说他觉悟不高,他梗着脖子说:我说的都是事实嘛。说明我们离资本主义还远着。陶行知对康元制罐厂重视教育极为赞赏,认为康元是一个新时代的工厂,是一个新时代的学校,是教、学、做合一之极则,是创造新中国之途径。市场经济本是利益经济,正因为是利益经济,才需要严格的法律规范,不致使市场经济成为一方占尽利益而其他方尽担亏损的社会动乱基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是鼓励人积极向上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使我们能改变以往对中国民族资本家漫画化、概念化、简单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民族工业史,有助于我们不用舍近求远去了解资本主义。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在二十年代后期到1935年,对几百户一般工人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作了跟踪抽样调查,坚持记帐的家庭有305家,户主从事职业为分别为纺织业、化学业、机器建筑业、食品业、水电印刷业和运输小贩。
这个使命,希望我们的后代能早日完成。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劳资矛盾。
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确不是靠欺诈,而是靠务实——那些民国时期创下的名牌,就是实打实的。1968年我进了工厂当机加工工人,带我的师傅在1949年前是南京路上有名的大丰果品行的学徒。
我在上海虹口区石库门中长大,周围多是工厂工人和普通职员,他们几乎都来自江南水乡,少部分来自广东。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是这样的。家庭就业人口2.41人,比三十年代少0.35人,如果三十年代工人家庭人口状况如1980年,工人实际生活水平应该更高。月均20元的食物开支其生活质量达到怎样程度呢?笔者根据1980年上海居民凭票供应食品量并参考1980年的上海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的统计数据,再以1933年的物价计算1980年上海居民食品消费费用,得出结果如下:以1933年物价计算1980年每户主要食品消费的价格(每户人口以三十年代平均4.62人计算):米114.4斤,价8.78元(法币,下同)。
而按照上海1980年的生活水平,除了有小孩的家庭每天给孩子吃点苹果或梨,大部分家庭成员是不可能每天吃水果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下层社会中的一部分由此看到了并实现了向上发展的希望。
一个社会,没有法律,又失去了民间道德约束,连文明礼貌教育全都成了要批判的封资修,一些人也就成了不相信阴私地府报应无所畏惧的王熙凤式人物,整个社会在整人上达到极致。但1980年上海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是552.84元,其中食品支出309.6元,恩格尔系数高达56,三十年代上海城市工人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却只是53.15,这能说明30年代上海工人家庭的生活质量还是比1980年的上海城市居民实际生活质量要高些。
每户年均收入416.51元(300元~500元占57.4%,最低的200元~300元占20.3%),年均支出454.38元(户年均亏空37.87元),年均食物开支241.54元,月均食物开支20元。当然,中国民族资本家时代的劳资矛盾得以缓和不等于劳资矛盾不存在了,而且,也不可能不存在的。
同时,下层社会还有大批向上机会渺茫的人,他们与资本家的矛盾还是相当尖锐的。男工月工资平均17.52元,女工工资只有男工60%,童工只有41%(见上海市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特别市工资和工作时间(1929年)》,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而一般工人家庭维持最低生活水平需要20.83元,一个纱厂工人月工资只能养活一个半人,上海家庭只有依靠家庭成员充分就业以增加工资外收入。当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能步出野蛮阶段,是与受《资本论》影响的西方工人阶级的斗争分不开的——既然不受监督的政府是腐败的根源,那么没有受到工人反抗压力的资本家当然也可以为所欲为。叶澄衷办学校,源于有一次他对在河边嬉戏的孩子们关照要注意安全,孩子们反而对他破口大骂,他由此萌发了创办学校教化儿童的想法。
当中国对资本禁欲,这个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原则以无休止的无视人的尊严的整人形式来体现,当中国对资本开禁,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原则以让权贵操纵下的资本为所欲为(包括对人的为所欲为)表现出来。而克拉玛依实践了让领导先走的居高位者,他们与中国的权贵资本主义得益者就是一路人。
历史既然如此,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荣家企业集团开办公益工商中学、中国纺织印染工程补习学校、中国纺织印染工业专科学校,直接从工人中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
申新九厂的技术工人工资可达50~60元,超过了一般的低级职员。进工厂,进工厂,中华责任大家当。